宫颈糜烂,反复治,你可能得了个假病
在本文开始前,先提个问题:一听到“宫颈糜烂”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“糜烂”这个词威力巨大,对于女性私处来说更甚。想必多数人一听到这个词的反应都是宫颈都烂了,赶紧治治治,于是开始在求医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,擦的洗的口服的甚至是激光,此时能派上用场的药都来了,只求早日治好“糜烂”。
确实,这个bing几乎家喻户晓。街边的小广告,路边发的健康杂志,感觉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女性。然而这种听上去很吓人的病,其实早已被逐出疾病大家族中。
在2008年,第7版《妇产科学》教材中,宫颈糜烂因为“不够格”所以被取消资格,连病名也一并取消,以“宫颈柱状上皮异位”生理现象取代。
图为第7版《妇产科学》教材
之所以被认为“糜烂”是因为宫颈口的地方有一个鳞柱交界区,在青春期前它位于宫颈管内,在青春期过后雌激素的作祟下,柱状上皮就会向下生长,即“柱状上皮异位”,当柱状上皮显露较多的时候就会露出皮下的血管,显得颜色发红。
在专家的一致认为下,曾经不可一世的“宫颈糜烂”就这样被称为生理现象了。
简单地说,柱状上皮外翻是雌激素“作祟”而造成的,这是一种生理现象,会从青春期起持续几十年。但有的人有,有的人没有,是因体质而异。
看完上面的内容,很多人大舒一口气:以后宫颈糜烂都不用治了!
这样也不对,从上面的原理来讲,之前的错误病名『宫颈糜烂』确切来说,是在描述宫颈口的一种症状,而不是特指某种病。就像“皮肤瘙痒”,它描述的是皮肤上的一种症状,而不是单指某种病,引起皮肤瘙痒的荨麻疹、过敏等才是病因和相对的疾病名称。
同样的,致使宫颈表现为糜烂状外观的原因很多,除了前面说的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』,还有两种情况同样也会产生此现象。分别是:炎症充血、感染HPV引起的癌前病变,称为病理性“宫颈糜烂”。
“宫颈糜烂”是宫颈的一种表现。在妇科检查时,医生用肉眼,是无法判别这种表现到底是柱状上皮异位还是炎症充血、宫颈癌前病变造成的。所以,需要通过TCT和HPV检测,来做初步的筛查,找出元凶。
筛查简单点说就是将宫颈上的细胞刮下来一点,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,才能“一辩忠奸”。如果发现了可疑的细胞,就需要做阴道镜来确诊了。如果有白带异常,别忘了让医生帮您化验一下阴道和宫颈的分泌物,对未来的治疗也有很大帮助。
炎症、癌前病变所导致的病理性宫颈糜烂确实可导致白带增多、同房后出血及不孕等状况,如果检查发现确实是这些坏家伙在捣乱,可以对症下药的治疗。不要听信街边小广告和一些不靠谱医疗机构的忽悠,过度的治疗“宫颈糜烂”。
既然明白了“宫颈糜烂”有很多“不良分子”在捣鬼,那经TCT和HPV检测后,有些情况需要治疗,有的则不要,具体如下:
-
小于30岁的女性,只是单纯、表浅的宫颈糜烂,多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捣乱造成的生理性变化,不必治疗。
-
对于有症状(白带增多、外阴瘙痒、性交后出血等)的宫颈糜烂患者,如果TCT报告为宫颈炎,排除了宫颈癌或癌前病变,那么可以首先选择局部上药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咨询医生选择对宫颈无创伤的方法。
-
如果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,也就是平时说的宫颈癌前病变(CIN)也不要惊慌,完全是可以治愈的。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(LSIL)、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(HSIL)和原位腺癌(AIS)。
① LSIL通常表明 CIN I、轻度不典型增生、扁平湿疣等,大部分可自然消退,因此可以观察,定期随访,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可采取局部治疗;
② HSIL包括CINII、CINIII、原位癌等,这部分具有恶性转化风险。CINII型的患者可以考虑物理治疗。CIN III 型的患者考虑宫颈环形电切,年纪较大的可以考虑子宫切除。
这些专业的名词看着像天书一般,所以长话短说:早发现早治疗,宫颈癌前病变(CIN)不会危及生命。
提醒:
发现“宫颈糜烂”不是做TCT和HPV检测的原动力,而是每个21岁以上,有性生活女性都应该做的事情。
21-29岁女性,建议仅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,每3年一次,30岁以下不必进行联合筛查。
30-64岁女性,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“细胞学+HPV检测”的联合筛查;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筛查也是可以的。
筛查结果明确阴性、且无CINⅡ级或者更高病变病史的女性,65岁以后建议停止所有宫颈癌相关筛查。
(图为HPV病毒感染高峰期年龄)
宫颈癌筛查出现细胞学或者高危HPV异常时,应及时就诊。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筛查方式它不能覆盖100%的疾病,因此如果有临床症状或者异常情况的话,可按照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检查或者缩短筛查的时间。
在宫颈疾病中敢号称老大的非宫颈癌莫属,但一系列的宫颈疾病与宫颈癌又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。所以,为预防宫颈癌找上门来,除了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外是远远不够的,因此还需接种HPV疫苗。
总结:急着治好“糜烂”,也要了解清楚状况,需定期进行检测,分清生理性还是病理性,切勿病急乱投医,让骗子有机可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