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颈癌、HPV疫苗、宫颈癌筛查之间有何联系?
“医生,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会得宫颈癌”
这是年轻的宫颈癌病人最常问的问题
根据近日媒体报道,一名19岁的姑娘被诊断为宫颈癌,这样的事情,总是能够让人心情沉重。
近年来,宫颈癌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,让很多女性恐慌不已。其实,宫颈癌是可防可控的,若提前预防的话,有很多的机会把宫颈癌“拒之门外”。
别急着,啪啪啪
说起这种让女人闻风丧胆的宫颈癌,医学界倒显得略为淡定,因为:已经找到患病原因了。
不像很多癌症“发病原因不明”,宫颈癌的病因目前已经明确,是因为持续感染了一种高危型病毒——HPV,这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。
根据数据显示:宫颈癌发病率在0-24岁年龄段处于较低水平,25岁后迅速上升,发病率在45岁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,40-65岁是高发年龄段。
男女性是怎么感染这种病毒的?吃了不该吃的食物?摸了不干净的东西?呃……
实际上,真正原因是,做了不可描述之事.....
是的,HPV病毒主要是通过性生活传播的,性伴侣越多,感染的几率就越大,同样,尝禁果的年龄越小,感染几率也越大。
除了性生活外,还有其他传播途径,比如:接触感染者的东西,公共场所内的物品等都有可能被感染到。
总之,HPV极易感染,不管男女,一生中都有80%的机会被感染到。
既然极易感染,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和避免呢?下面香港疫苗站为大家解答。
之前一直都在强调HPV疫苗,毕竟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,不过也经常收到一些疑问,如下图:


宫颈癌筛查是什么呢?
宫颈癌筛查是一种预防宫颈癌的手段,但很多人觉得特意去医院做一次筛查太麻烦,索性不做了。
宫颈癌筛查其实并不复杂,主要包括:宫颈细胞学检查(TCT / LCT)或巴氏涂片(传统巴氏涂片或液基巴氏涂片)、HPV检测。
宫颈细胞学检查
这是早期宫颈癌的基本筛查方法,检查后一旦报告中出现“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( ASC)”,那么都一定要去医生那里做进一步检查评估(阴道镜检查),以排除癌前病变或癌症。
巴氏涂片
异常报告结果一般为“宫颈上皮内瘤变(CIN)”,划分为三个等级:
CIN1: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( LSIL);
CIN2:根据 p16 免疫染色被分层来识别癌前病变;
p16-阴性: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;
p16-阳性:宫颈癌癌前病变;
CIN3:宫颈癌癌前病变;
HPV检测
因为HPV病毒有很多种亚型,其中HPV16.18两种型别大约引起70%的宫颈癌和50%的宫颈癌癌前病变,被称为高危型 HPV。
HPV检测则重点分析这两种型别,也能从HPV阳性的受检者从低风险的女性中区分出来,降低漏诊风险。
而且HPV检测的高阴性预测值,可以将筛查时间延长到3-5年,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,减轻受检者的负担。
准确说的,HPV检测比其他两项更为精准,在发现宫颈腺癌方面明显优于细胞学检查。
多久检查一次,保险起见一年多检查几次行吗?
筛查不是越多越好,频繁筛查也有危害,一般建议年满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开始宫颈癌筛查。
21-29岁女性,建议仅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,每3年一次,30岁以下不必进行联合筛查。
30-64岁女性,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“细胞学+HPV检测”的联合筛查;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筛查也是可以的。(具体看下图)
被检出已经感染了HPV,很多人拿到检验报告时内心是崩溃的:怎么办?我是不是已经得了宫颈癌?
不要慌,感染HPV也许只是短暂性的,因为身体免疫系统会起到自然清除病毒的作用。
一般在1-2年内清除,清除后会在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,只有少数的持续感染才会引发宫颈癌。
从感染到发展成癌症,通常需要8~10年,所以说,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,可以在宫颈癌前病变期进行干预和治疗。
做了宫颈癌筛查,是不是就不用打HPV疫苗了?
一般来说,定期做宫颈癌筛查虽然能在早期内检出宫颈癌,以达到治愈的目的,但单靠一己之力很难达到真正预防宫颈癌的目的。
因为宫颈癌筛查只是一种检测手段,很多人通过检测后才得知已经罹患宫颈癌或者呈阳性,最终也得通过各种治疗来化解。
若如果能在在宫颈癌未到来时就进行预防,就可以省去后续很多麻烦。因此除筛查外,还是要提前接种HPV疫苗。
HPV疫苗也不是女性的专属,男性接种同样可以预防系列疾病(尖锐湿疣、肛门癌、头颈癌等),同时也能减少HPV的传播,九价HPV疫苗适用于九岁及以上男女,越早接种效果会越好哦。
总结:宫颈癌筛查很重要,但接种HPV疫苗也不可少,接种HPV疫苗加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可有效预防宫颈癌。
说了这么多,如果还是不明白的话,那你只需要记住以下几点就好:
少个性伴侣
啪啪啪的时候戴套套(虽然不能完全预防病毒,但还是要安全些)
定期做宫颈癌筛查
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咨询香港疫苗站。